最新动态

白话《论语·雍也》

雍也篇第六

6.1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①。”

①南面: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,天子、诸侯皆面南而坐。故“南面”代指治国之位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冉雍这个人,是有治国之德才的。”

6.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,子曰:“可也,简②。”仲弓曰:“居敬③而行简,以临④其民,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大简乎⑤?”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”

①子桑伯子:桑伯子,人名,此人生平不详。姓名前加“子”,本是门人弟子对老师的尊称,世人也沿用来尊称德高望重之人。②简:疏于礼节、不拘小节。行简,即做事疏于礼节。居简,即内心不重视礼节。③居敬:内心怀有敬重之情。④临:面临、面对。此处为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⑤无乃……乎:恐怕是……吧。

【白话文】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如何。孔子说“还可以,就是待人不够注重礼节。”仲弓说:“对人心怀敬重而行事疏于礼节,这样来管理百姓,也算可以吧?如果内心轻视礼节且行事也疏于礼节,怕才是真正的不重礼节吧?”孔子说:“冉雍你说得有道理。”

解读:孔子一贯重视仁性,故先前否定了子桑伯子的“简”,而冉雍认为行为上的“简”不重要,内心是否有“敬”才是关键。

6.3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①,不贰过②。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

①迁怒:任由怒气持续。迁,改变、转变。②贰过:重复犯错。贰,重复。

【白话文】鲁哀公问孔子:“你弟子中谁善于学习?”孔子回答说:“颜回最善学。他做到了不任由怒气持续,做到了不重复犯错。不幸的是他命短早逝了。现在再没有这样善学的弟子了。”

6.4子华使①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粟,子曰:“与之釜②。”请益,曰:“与之庾③。”冉子与之粟五秉④。子曰:“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,君子周⑤急不继富。”

①使:旧读shì,出使。②釜:fǔ,古代容量单位,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。③庾:yǔ,古代容量单位,一庾约等于十六斗。④秉:bǐng,古代容量单位,一秉约等于十六斛(hú),一斛约等于十斗。⑤周:今写作“赒”,周济、救济。

【白话文】公西子华出使齐国,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。孔子说:“给他一釜吧。”冉有请求增加一些。孔子说:“那就给他一庾吧。”结果冉有给了他五秉米。孔子说:“公西赤去齐国时坐着壮马驾辕的车子,穿着暖和又轻便的皮袍。我听说君子帮人只救急难,不助富有。”

6.5原思①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,以与尔邻里乡党②乎!”

①原思:姓原,名宪,字子思,孔子的学生。②邻里乡党: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。五家为邻,二十五家为里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五百家为党。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。

【白话文】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,孔子给他俸米九百斗,他推辞不要。孔子说:“不要推辞,有节余就送给你的邻里乡亲吧!”

6.6子谓仲弓曰:“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,虽欲勿用,山川其③舍诸?”

①犁牛:杂色牛。犁,通“黧”,黑中带黄。杂色牛在古时不能用于祭祀。②骍(xīnɡ)且角:骍,赤色。周人尚赤,祭牲用骍。角,名词活用,牛角长得端正。③其:语气词,表反问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对仲弓说:“黧牛之犊生而为红色的皮毛,两角整齐,即使不能作祭天祀祖的牺牲,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得放弃它吗?”

解读:孔子认为是人才,就不应在意其出身,即便一个人出身低微,只要他自己肯努力,也应该受到重用。

6.7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①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②至焉③而已矣。”

①三月:指较长的时间。②日月:指较短的时间。③至焉:达到、做到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颜回这个人,他的内心可以长期不背离仁德,而其他学生则只在短时间内做得到而已。”

6.8季康子问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①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赐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赐也达②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求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艺③,于从政乎何有?”

①果:果断、决断。②达:通达事理。③艺:有才能技艺。

【白话文】季康子问孔子:“仲由这个人,可以让他从政吗?”孔子说:“仲由做事果断,从政有何不可?”季康子又问:“端木赐这个人,可以让他从政吗?”孔子说:“端木赐通达事理,从政有何不可?”又问:“冉求这个人,可以让他从政吗?”孔子说:“冉求多才多能,从政有何不可?”

6.9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,闵子骞曰:“善③为我辞焉。如有复我④者,则吾必在汶上⑤矣。”

①闵子骞:姓闵,名损,字子骞,鲁国人,孔子的学生。②费:旧读bì,季氏的封邑,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。③善:副词,好好地。④复我:再来召我。⑤在汶上:在汶水河边。意思是离开鲁国到齐国去。汶,wèn,水名,今山东大汶河,当时流经齐、鲁两国之间。

【白话文】季氏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。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:“请你替我委婉地拒绝吧!如果再来召我,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北岸去。”

6.10伯牛①有疾,子问之,自牖②执其手,曰:“亡③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”

①伯牛:孔子的学生,姓冉,名耕,字伯牛。②牖:yǒu,窗户。③亡:失去。

【白话文】伯牛病重,孔子前去探视。从窗户外面握着伯牛的手说:“失去你,是命中注定的吧!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!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!”

解读:一说:古时窗口向南,病人卧在房间北侧,如国君去看望,就把病人移到南侧。伯牛家人欲用接待国君的方式来接待孔子,孔子不愿失礼,所以就不进房间,从窗口握着他的手安慰他。另一说:冉伯牛得的是易传染的恶疾,怕传染了孔子所以坚决不让其进家门。但不管哪种说法,都说明了师徒情深。

6.11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①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,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
①一,副词,都,一概。箪,dān,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。食,旧读sì,动词,进食、吃饭。饮,动词,喝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颜回,真有修养啊!只是用竹筐进食,只是用瓜瓢喝水,又住在偏僻狭窄的小胡同里,别人忍受不了这般困苦,颜回却仍然自得其乐。颜回,真有修养啊!”

6.12冉求曰:“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子曰:“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,今女画①。”

①画:今写作“划”。划定界线。

【白话文】冉求说:“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,而是我能力不够啊。”孔子说:“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,现在你是给自己划下了不想前进的界线。”

6.13子谓子夏曰:“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

【白话文】孔子对子夏说:“你要做堪称君子的儒士,不要做被视为小人的儒者。”

解读:“君子”是孔子对弟子们的希冀,“儒”是孔子及门人的身份与地位,因此,“君子儒”既是孔门追求的目标,也是孔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。

6.14子游为武城宰,子曰:“女得人①焉尔乎②?”曰:“有澹台灭明③者,行不由径④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

①得人:发现人才。②焉尔乎: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。③澹台(tántái)灭明:姓澹台,名灭明,字子羽。后来也是孔子的学生。④径:田中小路。是途行时不应走的小道。

【白话文】子游做武城地方的长官。孔子说:“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?”子游回答道:“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,行路时从不抄小道,不是公事,从不到我办公的地方来。”

解读:这段话是在表彰澹台灭明虽为子游同学,但为人奉公守法行为端正。同时也反映出孔子举贤才的标准:任用正直诚实、公私分明的人。

6.15子曰:“孟之反①不伐②。奔③而殿④,将入门,策其马曰:'非敢后也,马不进也。’”

①孟之反:名侧,又名之侧。鲁国大夫。②伐:夸耀。③奔:败走。④殿:殿后,在全军最后作掩护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孟之反从不自夸。齐鲁交战,鲁国败退的时候,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。快进城门的时候,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:'不是我敢于殿后,是马跑得不快。’”

6.16子曰:“不有祝鮀①之佞②,而有宋朝③之美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。”

①祝鮀(tuó):即史鱼,名鮀,字子鱼,卫国大夫,卫灵公时任祝史,负责对社稷神的祭祀,故又称祝鮀,擅外交辞令。②佞:有口才。③宋朝:宋国的公子朝,《左传》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不拥有祝鮀那样的口才,而只有公子朝那样的美貌,在当今社会要免遭祸害那就难了。”

解读:孔子以为,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内在修养,只凭好的相貌,行事不慎,就会引来灾祸。

6.17子曰:“谁能出不由户?何莫由斯道也?”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谁能不经房门走到屋外?为什么不走这条必经之路呢?”

解读:孔子以出室由户为喻,告诫弟子们行为要符合常理,做事要坚守正确的方向。

6.18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①。文质彬彬②,然后君子。”

①质,具备天生品德。文,讲求后天修养。胜,相符、相称。野,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。史,指经史官加工凝练而成的形式。与野相对。②彬彬:文质兼备的样子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天生品德合于后天修养,是朴实初具;后天修养合于天生品德,则文雅渐成。修养、品德二者兼备,方可称其为君子。”

6.19子曰:“人之生①也直,罔②之生也幸而免。”

①生,生存、存活。②罔:欺骗、欺诈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人活于世,秉正而行;靠欺诈生存是凭侥幸才免于灾祸。”

6.20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求学上,学会者赶不上好学者,好学者赶不上乐在其中者。”

6.21子曰:“中人①以上,可以语上②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

①中人:智力中等的人。②语:yù,告诉,讲说。上:指高深的学问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才智中等以上的人,可以向他讲授高深的学问;才智中等以下的人,难以向他讲授高深的知识。”

6.22樊迟问知①,子曰:“务民之义②、敬鬼神而远③之,可谓知矣。”问仁,曰:“仁者先难④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”

①知:zhì,通“智”。②务,致力于、从事。民之义,关系到百姓的事情。③远:旧读yuàn,动词,疏远、避开。④难:承受压力。

【白话文】樊迟问怎样做是智,孔子说:“致力于百姓的合理关切,对于鬼神则敬而远之,这样做才是明智。”樊迟又问怎样做是仁,孔子说:“使仁人志士起初有压力,最后有收获,这样做才是仁德。”

6.23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①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②。”

①乐水、乐山:乐,yuè,愉悦、喜悦。②寿:长久、久远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智者钟情于水,仁者痴情于山。智者通透灵动,仁者安稳厚重。智者受人喜爱,仁者百世流芳。”

6.24子曰:“齐一变至于鲁,鲁一变至于道。”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齐国一旦改革,治理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;鲁国一旦改革,治理就合乎先王之道了。”

6.25子曰:“觚①不觚,觚哉!觚哉!”

①觚:gū,古代酒器。随着考古研究的新发现,其实物与形制有待重新确认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觚已不再是觚,还是觚吗?还是觚吗?”

解读:古人酒器,一升曰爵,二升曰觚,三升曰觯(zhì),四升曰角(jué),五升曰散。用觚饮酒有限量之用,但当时滥饮无度,觚已失去其限饮的作用。由此孔子感叹当时君臣皆不守本分的现实。

6.26宰我问曰:“仁者,虽告之曰井有仁焉,其①从之也?”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②也,不可陷③也;可欺也,不可罔④也。”

①其:语气词,表示反问。②逝:舍去生命。③陷:使陷入(灾、祸、难等)。④罔:蒙蔽,愚弄。

【白话文】宰我问道:“一个仁者,即使告诉他于井中有仁,他也会追随吗?”孔子说:“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?君子可以为仁舍身,但不会轻入险地;也可能被欺骗,但不会被愚弄。”

解读:古人眼中,井为凶险之地,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。宰我以此作比,认为仁者也会因凶险而避之,既然不能遇仁而从,则也就不配称为仁者了。面对此两难之问,孔子则指出其问题的谬误,一是井中不存在所谓的“仁”,二是即便有“仁者”陷于其中,则应救之而非从之。而在回答中,孔子又清楚地表明:具有智慧的仁者即君子可为仁献身,但不会陷入非仁之险地;可能被人欺骗,但不会被人愚弄。

6.27子曰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①,亦②可以弗畔③矣夫④。”

①文,文化。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。之,语气助词,无实义。②亦,语气词,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③畔:通“叛“。④矣夫:语气词,表示较强烈的感叹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,再用礼来约束自己,这样当然就不会离经叛道了。”

6.28子见南子①,子路不说,夫子矢②之曰:“予所否者③,天厌之!天厌之!”

①南子:卫灵公夫人。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,行为不端。关于她约见孔子一事,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有较生动的记载。②矢:通“誓”。③所:表假设的连词,假如。誓词中多用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去见南子,子路不高兴。孔子发誓说:“我如果做了什么不对的事,那就让上天谴责我吧!让上天谴责我!”

6.29子曰:“中庸①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②久矣。”

①中庸:处事不偏不倚,不走极端。中,无过之也无不及。庸,平常、普通。②鲜:xiǎn,少。
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中庸可说是道德上的最高标准了,可人们却很少能长期做到。”

解读:“中庸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。不偏不倚、恰到好处谓之中;普通平常谓之庸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。中庸是一种和谐的思想,也是一种完美的状态。

6.30子贡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子曰:“何事①于仁,必也圣乎!尧、舜其犹病诸②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③。能近取譬④,可谓仁之方⑤也已。”

①事:从事。②尧、舜,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,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,儒家认为是“圣人”。其,助词,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病,愧疚、惭愧。参见15.19章释“病无能”。诸,第三人称代词,指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”。③立,立身、自立。达,显达,即地位显赫、名声在外。④近,类似于、近似于。取譬,所打的比方。指用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这一行为来代指将美好的东西与世人共有之的一切行为。⑤方:通常做法。

【白话文】子贡说:“假如有人广施仁惠于民,帮助百姓生活,怎么样?可以算是'仁’吗?”孔子说:“何止算是'仁’,真能如此,早就已是'圣’了!就连尧、舜尚且愧疚于没有做到这地步呢。所谓'仁’,是希望自己立身,也帮助他人立身;希望自己显达,也帮助他人显达。做到类似于这样,无疑是行'仁’的通常做法了。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万和城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